日前,第七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获奖名单揭晓,包钢职工历经十余载刻苦研发的《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项目一举折桂,凭借突出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率先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该领域一等奖奖次空白,实现了重要的历史性突破,为中国钢铁及稀土行业增添无尚荣耀。作为项目主研人之一,张文斌代表全区技术创新人才荣登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简称“工匠大会”),捧回智慧与心血、时间与坚韧交织而成的璀璨荣誉。
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始于2004年,此后每三年举办一届,对持续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广大产业工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新技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产生了重要引领和巨大激励。第七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共有100项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获奖,其中一等成果3项,二等成果15项,三等成果30项,优秀成果52项。由包钢工会推荐申报、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张文斌团队的创新项目,成为三项获得一等奖成果之一。
作为新中国工业之子,包钢已成为国家各个时期培育产业工人队伍、提升产业工人能力素质的一只摇篮,是加速我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方沃土。新时期,包钢致力于答好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重要保障的时代命题,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提到更高位置,科学构建职工立足岗位全员创新、依托班组团队创新、职工创新工作室引领创新“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体系,实现了职工个人价值与企业改革发展的紧密融合,极大增进了职工创新创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广大包钢职工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勇往直前,成为一支助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技能人才迎来了最好的时代。追梦于稀土化工生产实验的张文斌深感自己生逢其时,《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正是在创新发展居于全局首位、鼓舞技术人才充分涌动创新才智的伟大时代中得以诞生。
将黝黑粗犷的白云鄂博稀土顽石变为神奇瑰丽的稀土氧化物和稀土金属,稀土碳酸盐是生产转化过程中必经的中间产品。然而,全流程人工操作、产品质量波动大、水资源大量耗费、生产成本相对高昂、间歇性运行方式不能匹配规模化生产需求……旧工艺存有如山壁垒。2006年,从事稀土化工操作20年的张文斌,秉承包钢人坚韧不拔的奋斗和创新精神,向着改变传统落后工艺迈出了关键第一步。
万事始尤艰,一恒解万难。没有先例可循,就自行开发创造,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捷径可走,就不断去试去闯,自己蹚出一条新路。每天在生产工作间隙,穿插无数实验,日以继夜追踪分析实验数据,带着徒弟们苦中作乐、挑战极限、循环往复,这一坚持就是14年,点点滴滴、分分秒秒诠释着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这期间,各类专业领域技术人才被吸引,各级组织给予鼎力支持,研发组逐步走向壮大,成为了一支拥有30余名成员,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攻克的超强团队。
2019年对于张文斌和研发团队成员意义非凡,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正式宣告圆满完成,坚持创新创造让梦想蜕变为现实。由于开创了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以及碳酸氢铵与氨水混合沉淀剂技术,并使二者实现耦合,产线终端得到了质量均一稳定、智能化水平较高、生产成本优化、水资源氨资源循环利用、生产过程清洁排放的优质稀土碳酸盐产品。特别是依托自主研发建设而成的全新轻稀土碳酸盐生产线,首创联动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开发,彻底攻破了各工序工艺装置不能高效联动的关卡,实现了工艺技术的重大突破,焕发出万吨级规模、全线连续自动化、废水零排放三重魅力,填补了碳酸稀土工业化生产连续沉淀的领域空白,带动中国稀土行业智能化生产迈上新台阶。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新工艺率先在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华美公司)应用,随后淄博灵芝、甘肃稀土两家兄弟单位纷纷上马。事实证明,新工艺替代传统工艺后,设备生产能力提高43%,电耗降低29%,二氧化碳减排80%,产线所需职工仅是先前的五分之一,万吨级连续化自动产出产品品质均衡卓越,镧铈、镨钕碳酸稀土粒度区间由原先的5微米至90微米,稳定至35微米至40微米,品质高、性能稳,深得客户认可与信赖。将三家企业运用新技术引发的经济效益相加,每年竟高达1.1亿元以上,可谓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多重丰收。
2020年5月25日,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一致认定,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2月18日,中国稀土学会、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授予该项目稀土科学技术一等奖。2023年6月1日,工业绿色发展大会在广州开幕,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成为国内稀土行业、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原材料工业20大低碳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给予高度赞赏,并在绿色低碳转型高峰论坛亲自发布。
不仅如此,一个技术项目的创新创造还带来一系列连锁效应。研发过程中,新工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专业论文2篇。以他为核心的包头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他与工作室成员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创新成果奖,许多成员成为了包钢各科研单位、创新项目的中流砥柱,将包钢技术人才的创新精神发扬光大。
如今,登上了技术人才创新创造的至高领奖台,项目团队成员再启新的征程。近来又对工艺再优化的张永华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又有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去年再降百分之八!”畅想未来,徐占宇认为项目的绿色效能前景可期:“如果我们的技术能够推广至全行业,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3.4万吨,到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超100万吨!”望向6条搭载新工艺的新型生产线,巾帼不让须眉的郑超胸怀壮志:“我们的工艺技术将迭代升级,使用在产能规模更加宏大的‘一号工程’——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上,更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才将加入我们。”正如她所说,技术创新有如深海,永远蕴藏着巨大的活力和潜能,技术创新也如同磁石,总能吸引志同道合者并肩前行,为着理想和事业,奉献终身,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