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工匠

郭玉明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技师  

郭玉明,男,53岁,汉族,大学,中共党员,高级技师,首席技能专家,现为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一线炼钢作业长,同时也是“郭玉明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


1994年郭玉明获得 “冶金部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获得“首都楷模”称号,2009年获得“首钢总公司金质奖章”,2017年,获得“首钢之星”称号,他所负责的首钢SEBC技术开发项目获首钢科学一等奖。2017年,因业绩突出,首钢股份公司1#转炉被命名为“郭玉明”炉。2019年第一届股份公司工匠,2019年首钢首届首钢工匠称号。

1986年,郭玉明同志毕业后来到首钢参加工作。33年来,一直在首钢从事炼钢作业,天天和转炉打交道,经历了首钢转炉从小型到大型、从经验炼钢到全自动化炼钢的系列转变。在钢铁大发展、产能大提升时期,增加产量是全国各大钢厂追求的共同目标。当其它班组在每班次(一个班次8小时)普遍只能冶炼8、9炉钢时,郭玉明创造了班产钢18炉的记录,这一效率至今无人超越。同时在炼钢各项指标全年评比中,他所在的炼钢班组曾全年9次保持第一。

2004年,随着首钢搬迁调整的整体建设步伐,郭玉明参与到股份公司全新的炼钢系统创建与实施。面对新设备、新机遇和新挑战,在郭玉明和团队成员的持续攻关下,首钢率先应用国内首套自足集成的大型转炉自动炼钢技术,实现了由经验炼钢到科学炼钢的转变,为首钢集团进一步提升炼钢冶炼水平和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技术成果获得冶金行业技术进步一等奖,首钢实现了在钢铁冶金领域从跟随到引领的巨大跨越。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转炉高产打指标,到本世纪初的自动化炼钢全面推广实施,再到目前的转炉高效化稳定生产,郭玉明同志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每一个阶段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从2004年起,郭玉明开始负责首钢股份公司5座210吨炼钢转炉的开炉、停炉、护炉及日常维护组织工作。经验丰富的郭玉明总能通过转炉炉况变化、炉底厚度、渣层厚度、炉衬不同位置形状变化,结合转炉激光测厚数据图、炉底图和碳氧积图等相关数据指标变化,精确判断炉衬的侵蚀情况,就像一个老中医一样通过“望、闻、问、切”判断转炉身体状况,第一时间定制出行之有效的补炉或溅渣维护的措施,确保炼钢转炉健康稳定。其中,“炉底上涨过快导致复吹孔堵,碳氧积升高”的问题一度成为大家公认的技术难题。为此,郭玉明率先摸索出“轻溅渣”控制模式,通过对溅渣操作进行调整,减缓了炉底上涨。记得一次凌晨2点钟,炼钢工组织出钢后,发现转炉底吹孔附近出现了一个大凹坑,在场的所有人都异常惊慌,郭玉明同志接到电话立即赶到现场,组织大家用了近3个小时终于将问题处理完毕,转炉恢复生产。这么多年来,不管炉况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郭玉明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术带领大家有条不紊地解决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炼钢转炉守护者的承诺。

随着技术的积累和操作人员能力的不断沉淀,股份公司的五座转炉在生产上趋于平稳,但身为作业长的郭玉明,并没有对阶段性的成果沾沾自喜。从2014年开始,他带领一支年轻的创新团队在转炉复吹控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梳理和研究,郭玉明提出过高的炉底是制约复吹效果的主要问题,若要保证复吹孔可见则控制炉底高度是关键。说干就干,郭玉明和团队成员在接下来连续两年的时间内每天坚持对转炉炉况进行动态管控,及时将激光测厚数据时时汇总,反复进行试验调整,总结提炼出适合每一座转炉的最佳复吹模式,复吹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7月25日,1号转炉完成6543炉冶炼后停炉,以全炉役复吹比100%,碳氧积0.00213的成绩创造了首钢炼钢历史新纪录。这一历史性突破,炼钢质量得到了跨越式提升,既降低了600多万元的生产成本,也标志着转炉炉况实现了全炉役的全面稳定,使首钢转炉炼钢的复吹工艺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此后,郭玉明带领他的创新团队再接再厉,连攀高峰。2017年7月25日,1号转炉全炉役碳氧积再创0.00195的新纪录,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与此同时,1号转炉复吹攻关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在2号、3号转炉上同样取得成效,并在二炼钢区域的4号、5号转炉上继续推广。2号转炉2017年6月15日全炉役碳氧积达到0.00215,实现历史性突破;3号转炉2016年12月3日全炉役碳氧积达到0.00218,2017年11月3日更是创出0.00188的国际领先水平。通过经济核算,复吹攻关的成功,不仅让每座转炉一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还从根本上保障了高端品种钢的冶炼质量。转炉低碳氧积操作技术应用开发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工人奖二等奖。

不仅如此,首钢汽车板和硅钢的开发和提升也离不开郭玉明同志的辛勤付出。转炉终点氧的稳步降低,渣中TFe含量稳步降低是全流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无论是转炉复吹工艺的突破,转炉终点控制,还是日常标准化操作,郭玉明带领团队攻克的这些技术难题都对工艺顺行和品种兑现有积极作用。目前汽车板炼成率已达到99%以上,终点氧控制在300-650ppm的比例达到90%以上,首钢汽车板实现全车型覆盖,与50余家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建立供货关系,市场份额稳居全国第二。成为宝马、长城、吉利、北汽、猎豹等客户第一供货商,进入北京奔驰供货商前三甲。2017年股份协同钢铁板块助力首钢实现两项电工钢全球首发,郭玉明及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的创新发展成果,很大程度上填补了钢铁行业炼钢领域工艺技术上的空白,大幅降低企业制造成本的同时,有力地助推了产品质量和制造能力,为电工钢、汽车板、管线钢的质量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郭玉明同志33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转炉炼钢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却 “钻一行,精一行”,实实在在的干出了一番事业,取得了许多不平凡的成就,从根本上诠释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郭玉明同志经常说,“是首钢改革创新发展为我提供了发挥长处和作用的机会,我感到非常幸运,要更加珍惜。目前我们的转炉炼钢碳氧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这还远远不是终极目标。今后通过设备工艺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我们会追求更高更优的水平……”虽然郭玉明同志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对他来说,还可以做得更好,力求达到极致。郭玉明专注于自己炼出的每一炉钢的品质,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摸索提高钢水质量的方法。对于郭玉明来说,炼钢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他永远在路上。可以说,精益求精的品质在郭玉明同志身上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首钢转型提效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于技术操作人才的培养上升到了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此,郭玉明同志组建了“郭玉明创新工作室”,被北京市命名为“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他要求全体成员务求高效协同、追求卓越,始终瞄准世界一流不断开拓创新。近两年来,郭玉明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带领大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推动转炉炼钢工艺的现代化升级换代,以满足国家以及社会建设的需要。

郭玉明同志兼具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些可贵的职业精神不仅是对“劳模精神”的最好诠释,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不忘初心,做炼钢转炉的追梦人”的承诺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