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工匠

周 军

 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  研究员  

周军,男,1963年4月生人,蒙古族,硕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贴,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复合型专家,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焊接学会压力焊专委会副主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摩擦焊接方向学科带头人,宁夏自治区特聘专家,陕西省摩擦焊接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金属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焊接学报》、《焊接》、《电焊机》、《金属加工》等期刊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重大专项项目2项,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项目3项,累计纵向科研经费3000万元。获得机械工程学会绿色制造进步奖1项,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从事摩擦焊接装备研制及焊接工艺开发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完成了100多项摩擦焊接横、纵向科研课题,完成《大客发动机高压涡轮后轴惯性摩擦焊技术研究》CJ1000AX发动机预研项目,完成《GH4169D合金惯性摩擦焊工艺研究》CJ1000A发动机预研项目,完成《CJ2000AX风扇盘、高压压气机3-4转子组件惯性摩擦焊技术研究》CJ2000AX发动机预研项目,完成《新型钛合金材料惯性摩擦焊试验研究》XXX型军机预研项目,正在主持《CJ-2000AX发动机高压压气机3-4级惯性摩擦焊转子组件研制》、《CJ2000AX高压压气机转子和高压涡轮盘轴组件惯性摩擦焊考核验证件焊接任务说明书》CJ2000AX发动机预研项目,在国产CJ1000和CJ2000商用航空发动机转动部件惯性摩擦焊接技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100多项摩擦焊接工艺装备横向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起草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近60篇,其中SCI、EI检索30篇。

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摩擦焊接工艺及设备的研发设计工作,任劳任怨、宠辱不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作为机械研究总院摩擦焊接学科带头人,经常舍小家顾大家,为攻克一个技术难题加班到深夜,办公室里一张简陋的折叠床成了他的第二个住所,以坚定地“工匠”精神,在摩擦焊装备研制及工艺创新方面,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了一支集机械、焊接、无损检测及自动化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摩擦焊接研发团队,将哈焊院摩擦焊方向从一枝独秀发展到满园春色,并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5名,均已成为焊接工艺及装备研发骨干力量。

近5年先后研制、销售连续驱动及惯性轴向摩擦焊机、径向摩擦焊机及搅拌摩擦焊机等100多台(套)摩擦焊接工艺及装备,累计完成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利用横、纵向科研项目的支持,基于轴向摩擦焊、径向摩擦焊、搅拌摩擦焊、线性摩擦焊等焊接工艺及设备的研发,使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唯一具备全系列摩擦焊接工艺及装备研发与制造能力的单位:

(1)实现4吨~268吨连续驱动摩擦焊接装备的系列化,推动了连续驱动摩擦焊接工艺与装备研发体系建设及其工程化应用;

(2)研制了系列连续驱动/惯性混合型摩擦焊机,实现惯性摩擦焊接工艺及装备的系列化,并研制针对CJ1000、CJ2000系列航空发动机涡轮盘轴、压气机等摩擦焊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00吨惯性摩擦焊机,根据前期TA19钛合金、GH4169高温合金及FGH96与FGH97粉末高温合金材料的模拟件的焊接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充分研究基础上,成功焊接了CJ2000AX航空发动机高压压气机3-4级、6-10级盘鼓组件及高压涡轮盘轴组件和CJ1000AX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盘轴组件,惯性摩擦焊接组件各项参数完全达到了商用航空发动机对转动部件的技术指标要求并通过了试验考核验证,为后期的CJ2000AX和CJ1000AX发动机惯性摩擦焊接转动部件的装机考核奠定了坚实基础,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推动了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的先进研发制造;

(3)针对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的焊接制造,自主设计研究了30吨焊接力液压振动线性摩擦焊机,并承担了100吨线性摩擦焊机的研制任务,在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及高温合金材料的线性摩擦焊接基础工艺的研究上已有丰富的成果,为后期航空发动机同质/异质整体叶盘的焊接制造提供了良好的工艺基础;

(4)研制了国内第一台130吨轴/径向惯性摩擦焊机,并成功实现了铜-钢弹带的径向摩擦焊接,其加工效率及性能远高于机械镶嵌连接,可为弹带的高效率、高质量生产提供坚实的工艺支持与装备保障;

(5)研发了系列台式、龙门搅拌摩擦焊接设备,并成功应用于轨道车辆的铝合金厚板及型材等多部件的焊接制造;

(6)基于摩擦焊接过程中热力耦合机理,先后开展了惯性摩擦焊接、线性摩擦焊接、径向摩擦焊接等工艺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不同谱系材料的摩擦焊接工艺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摩擦焊接工艺及装备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商用航空发动机(CJ1000、CJ2000)、轨道车辆(复兴号高铁)、武器装备(XXX型号侵彻弹)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我国摩擦焊接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摆脱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重大装备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封锁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