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磊于2010年进入平顶山平煤机煤矿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一直从事电焊工工作。2012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质证书,先后三年获得公司“首席焊工”;2014年获得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5年度被评为河南省“技术能手”。2016年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河南国控集团劳动模范,同时被授予“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南省职工敬业标兵”荣誉称号;2018年被授予“平顶山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当年,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2019年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一、青春与高温、烟雾、焊花为伴
刘亚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技校毕业后,开始了东奔西走的打工生涯,由于没有技术,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使他深深的认识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技能和本领,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2010年,在彷徨和无奈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了平煤机装备公司,当了一名电焊工。
为了尽快掌握焊接技术,他每天吃住在厂里,每天第一个到现场,虚心向师傅们求教,苦练基本功,干活从不挑肥拣瘦,把每一项工作都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平焊、立焊、横焊、仰焊,一项一项练,站、仰、蹲、趴,一招一式学。好工人没有不吃苦的,贪图安逸做不了技工,更做不了焊接技工。电焊工属于煤机行业最艰苦的工种,车间噪声大、温度高,夏天的时候,温度有时到45度以上,有时焊接活件需要加温才能施焊,温度达到200多度,还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为了保证质量、工期,往往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时常,滚烫的焊渣从衣领、袖口、裤腿飞溅到皮肤上,经常是旧伤还没好,又落下了新伤。刘亚磊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应该踏踏实实、努力把这份工作做好。哪怕经常被电焊弧光打伤,眼睛只能半睁半闭,哪怕被电焊烟尘呛得夜里不停咳嗽难以入睡,都始终不改自己对电焊的热爱,都不能放弃对焊接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换来了焊接技能的不断提升,不到半年时间,他成为了车间的焊接主力,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激情,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二、用手中的焊枪点亮闪光的青春
平煤机装备公司矿用液压支架主要部件为钢体结构,焊接工序非常重要,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公司在每套支架批量生产之前都会先研制样机,刘亚磊多次参加了急、难、险、重的样机焊接任务。电焊工干的是良心活,只有用心把每一道焊缝焊好了,下道工序才能有保证,矿工兄弟才能安全。他时常告诫自己,一定对自己所焊的每一道焊口都认真负责,多年来,他所焊接的焊缝没有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用手中的焊枪捍卫了公司的声誉和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
前几年,公司承接了陕煤化集团红柳林煤矿ZY18800/32.5/72D型电控液压支架的研制任务,该套支架是当时世界上支护高度最高、工作阻力最大,也是生产难度最大的液压支架产品,被行业誉为世界第一架。刘亚磊当时作为进厂时间最短的职工,被选中参加了该套支架的焊接任务,每一道焊缝都精雕细琢,他焊接的活件,一次性突破8万次型式试验,超欧洲标准4万次的2倍,作为样品在公司进行了展示,在付出汗水的同时,使他愈加喜欢上了这焊花飞溅、弧光闪烁的灿烂场景,找到了独属于他的“浪漫”。
在公司研制中国神华集团8.8米超大采高支架机样时,由于工期时间紧、任务重,对公司重返神华市场、稳固高端市场地位至关重要。而且这台样机全部按照欧洲标准进行生产,最少也要半个月才能出成品。刘亚磊向分厂主动请缨,和组员们每天吃住在现场,连班作业,熬红了眼睛、蹲麻了双腿,克服了诸多难题,终于在8天时间内完成了焊接任务,创造了一次探伤合格率100%的奇迹,最终通过了煤矿机电领域专家的评议和交口称赞,再次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仗下来,他瘦了6斤。像这样的事,已记不清在他身上发生过多少次,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刘亚磊说:“青春有很多种,我的青春就像一根焊丝,在仅有的长度里,在打造的焊接精品里,能够奉献一丝丝光和热,才是我奋斗的乐趣,追求的动力”。
刘亚磊把每一次焊接都当作学习锻炼和提升的机会,每一项工作都坚持精益求精。对一名优秀焊工来说,光有实践,没有理论做支撑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业余时间他认真学习了《焊接技术》、《金属学基础》等专业书籍,2012年6月经过国际焊接机构培训考试,取得“国际焊工”资质证书,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改进焊接工艺,探求最优化焊接方法,对焊枪的使用角度、焊接的电流强度、施焊的方法仔细揣摩,发明了“分中退位焊”,有效控制了焊接变形量,提高了效率,在分厂得到了推广。他还采用“跳焊法”控制产品温度,有效减少了活件加热次数,每天能减少活件上炉加热次数1次,节约用电200度,天然气200立方,每年能为公司节约近50万元,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三、世界顶尖产品的洗礼
平煤机装备公司在国际煤机市场上,通过与德国、美国等世界煤机巨头同台竞技,脱颖而出,获得德国鲁尔集团ZY11310/24/52D型7架世界高端液压支架样机订单。只有高质量完成这7台样机,才有可能获得价值近4亿元的鲁尔支架批量生产订单。
德国制造是世界“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更是全球煤机行业的鼻祖。德国鲁尔集团曾经是德国经济辉煌的缔造者。听说鲁尔集团在几百年的采煤史上,没有用过中国生产的一颗螺丝钉。当时刘亚磊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写世界煤机高端市场不用中国产品的历史。
但当鲁尔支架大会战打响的时候,才深深的感到是多么的不易和艰辛,该批支架不仅要全部具备欧洲标准,也要符合国际煤矿机械行业级别最高、水平最高、最具权威的2000多项鲁尔内部标准。这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被业内称之为刀尖上的舞蹈。所有的材料和制作工艺都必须符合欧洲标准,所有受力材料都要有欧盟CE认证证书,所有焊接工艺都要符合“ISO3834-2、DIN18800-7国际焊接质量体系认证,每道焊缝误差不能超出0.5mm,等等。这对国有现有的制造工艺、制造理念是一次颠覆式革命。尤其是在样机焊接过程中,需要有多种焊接角度试验工件送交鲁尔本部进行工艺试验,其中有一种工件需要达到单面焊接双面成形的效果,这在煤机制造业中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项目,公司所有电焊工都不敢接,当时刘亚磊被点将代表公司完成这项高难度焊接任务。他告诉自己,必须全力以赴,接下来几天都沉浸在弥漫的烟尘和飞溅的焊花中,请教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欧洲标准,大量查阅国内外资料,反复进行尝试,摸索焊接参数,通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成功破解了技术难题,高标准完成了这批试件的焊接任务,一道道成型美观的鱼鳞纹模样的焊缝从试件正反面呈现出来,一次性通过磁粉探伤、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检验,完全符合欧洲和鲁尔集团标准。鲁尔集团现场监造第一次对我们伸出了大拇指。
2014年2月10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但当时正处于鲁尔支架样机最繁忙又最关紧的时刻。当其他人和家人举杯共度佳节时,除了大年初一之外,他一直与焊花为伴,没有回过一次家,整整37天,他和工友们用手中的焊枪捍卫着我们中国产业工人的尊严,最终我们用坚韧、毅力、专注、责任和执着,按期高标准完成了鲁尔支架7台样机的焊接任务,公司也如期获得了德国鲁尔集团223台世界高端液压支架订单。在随后一年时间里,他日夜奋战在鲁尔支架生产一线,没有请过一天假,时刻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呵护着每一道焊缝。经过鲁尔支架的洗礼,使他对工艺和标准产生了敬畏,使他真正明白了什么叫高端制造、什么叫精益求精。曾几何时,我国高端液压支架完全依赖进口,如今每当想起所焊接的产品挺进国际高端市场,实现了几代中国煤机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实践再次证明了,我们中国产业工人也同样能够通过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四、无怨无悔的焊工生涯
从事电焊这么多年来,除了维持家庭日常开销外,刘亚磊没有赚到更多的钱,现在仍住在平顶山市郊的农村老家。和其他同龄人相比,他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一些业余生活。和他一块开始学习焊工的,有一多半已经改行,不干这个职业了,但他依然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他觉得,每一次焊接就像是完成一次外科手术,手上的焊枪就是医生的手术刀。刘亚磊也许为焊接而生,从上技校开始,到学徒,在他所在的集体里,他总是力争做到最优秀的一个。对他来说,焊枪的火焰、铁板的碰撞声都是悦耳动听的音乐,每当拿起焊把,都把一切都忘记了。
选择了焊工,也就选择了苦、脏、累。从业10年来,他没有因为个人耽搁过一次工作,每当夏秋农忙时分,农活总要靠年迈父母亲来打理。孩子两岁多时,得了严重的支气管肺炎,住院10多天,由于8.8米样机赶制任务,孩子住院期间,他一直没能去医院照看,他觉亏欠家人很多,现在每当看见孩子时,心里总有一种愧疚。他对爱人常说:“我的心就像焊在了工作上,就是把我焊的工件拉长、拉细,也拉不开我对工作的心”。
电焊是稳定性很强的工作,每一道焊缝,基本上用一个不变的姿势,为了焊好每一个活件,往往一种姿势要半天不能动弹。常期的弯腰,使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每天要吃中药进行调理。不能久坐,也不能久站,但是每当拿起焊把,他又是全神贯注,投入到自己的焊接世界,完全忘记了病痛。每当看到自已焊接的产品出国门,销往德国、俄罗斯、乌克兰、越南,似乎病痛一下子全没有了。
刘亚磊经常与工友们交流中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秉承“匠人精神”,在振兴民族工业的伟大进程中,把自己融入这个时代,把自己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紧焊接在一起,用焊花、用创新、用奉献,永做产业报国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