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盛,男,57岁,中共党员,汉族,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高级技师,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曾获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兴滇技能人才、云岭首席技师、云岭楷模、云岭工匠、最美云岭国企人等称号。
一、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技校毕业的耿家盛肯钻、肯学、爱琢磨,对机械加工技术有着独有的灵性,他陆续学习了操作落地镗床、铣床、刨床、磨床,短短几年内,就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发明创造能手,成为公司的“全能”操作工,26岁那年,耿家盛在“全国青工技术大赛云南省选拔赛”获得车工第二名,成为行业顶尖的技能人才。
他遵循“精益操作”理念,工作中追求“低投入、高产出”,能够同时手工操作三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一天能干一百多个工时。多年来,耿家盛磨过数以千计的车刀,每把车刀都靠手工在砂轮机上打磨,双手磨起血泡,结成厚茧。他磨出的刀具,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干活快、准、好,使用寿命更长,车削出来的工件精度更高。他磨制出“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在加工轧机的关键部件——轧辊时可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更换,为企业轧机产品年销售近亿元奠定了技术基础。
从学徒到技能大师,他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淡泊名利,多次拒绝珠海某空调企业等的高薪聘请,他说“是昆明重工培养了我,如果自己见高就飞了,那不地道。”面对诱惑坚守本心,对企业不离不弃,无私奉献,耿家盛以精湛的技艺及对业界的引领,以对事业的执着及对企业的坚守诠释了不凡的工匠精神。
二、创造性劳动的行家里手
30多年来,他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每年有一两项技术创新或技术改进,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精通掌握车床、刨床、铣床、镗床、钳工等机床操作方法,经他车、钳、铣、镗、刨出来的产品精度都非常之高。
他能利用切削工件的时间差,一个人可以同时开3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工作效率比普通车工至少高出三到四倍,练就了一手绝招;他还练就了一手磨刀绝技,能针对加工工件的材质和形状,磨出自己所需的专用车刀,使用寿命更长,车削出来的工件精度更高。
1993年,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主要零件主弦杆长要求四件一组,长度一致。他和工友研究制作了四件双“V”形铁,将主弦杆摞起来,用镗床加工,工效提高3倍。
1998年,耿家盛加工塑料挤出丝杆时,制作了一个大型跟刀架,采用分段加工、逐步切入的方法,使底径的表面粗糙度达到1.6,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2年,他设计了“一种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把拉丝机上的核心部件——薄壁卷筒的跳动误差从0.1毫米缩小到0.05毫米之内,小于技术设计要求,填补行业中拉丝机卷筒跳动误差大引起拉丝产品粗细不均的技术空白,使拉丝机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行销海内外。
2010年,他在加工橡胶设备绉片机辊轴时改进机床挂轮,以车代铣,加工效率成倍提高;2015年,他发明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在加工直径为20—1200毫米或长0.5—5米大公制螺纹时,通过合理计算应用工件螺距(导程)总长度与机床丝杆螺距的整数倍数关系,实现快速返程,提高工效40%以上。
三、言传身教的良师
耿家盛作为公司高技能人才的领军人才,先后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云南省职工技师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昆明市名匠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他更将传技带徒、绝技传承的大师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他自学CAD制图运用,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4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他的“一种螺纹快速返程车加工方法”、“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共申报专利9项。
为促进一线员工技能水平整体提升,他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室成员每月开展一次“传绝技”交流活动,将一身的绝招、绝技、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青工500余人次,一半以上的一线职工获得高级工以上资格证书,最顶尖的技术在企业得以传承;他受邀在省内各高校、各地州、国内同行中授课100余场,弘扬工匠精神,听众达2万余人次。
2019年,耿家盛作为云南省总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工业制造类的牵头人先后与郑准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等10家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签订联盟协议,参加了中国铜业“劳模下基层”交流及现场技术传承等活动。2020年,耿家盛与转岗职工廖兴旺签订了“师带徒”协议,耿家盛作为“劳模、工匠、先进”参加公司示范岗挂牌活动,展示“劳动者风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职工身边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