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工匠

文寨军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工  

长期从事特种水泥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和“社会公益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科研项目,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种水泥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水电、石油、核电等工程建设领域。2019年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奖6项。曾荣获“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泥企业优秀总工程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等荣誉称号,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1.瞄准水泥行业科技前沿,开发国际领先技术成果

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了低热硅酸盐水泥的系统研发工作。该项目从水泥工业节能、降耗、减排及提高水泥基材料耐久性出发,突破了通用硅酸盐水泥以硅酸三钙为主导矿物组成的设计理念,解决了硅酸二钙矿物的稳定和活化两大技术难题,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以硅酸二钙为主要矿物的低热硅酸盐水泥的规模化生产。

“十二五”期间,作为项目和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强低钙硅酸盐水泥制备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通过离子掺杂技术、矿物组成匹配和工业化制备关键工艺参数优化,大幅提高了低钙硅酸盐水泥的早期和后期强度,实现在2000t/d及以上的大型新型干法窑稳定制备。该项目3项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热硅酸盐水泥制备和应用技术创新体系。

系列成果在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和乌东德等十余个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应用,为实现大坝混凝土高抗裂、高耐久提供技术支撑。

2.攻克微膨胀中热水泥制备和应用技术难题,服务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建设

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针对水工大体积混凝土高抗裂、高耐久要求,首次明确提出利用方镁石微膨胀性补偿大坝混凝土后期温降收缩的技术路线。揭示了烧成温度、冷却速率等热历程参数对水泥熟料中方镁石晶体形成作用影响规律,提出水泥中方镁石调控技术,发明了具有后期补偿收缩特性的高镁微膨胀中热水泥,制备的微膨胀大坝混凝土有效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为解决大坝混凝土温降收缩开裂难题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成果辐射多家水泥企业,广泛应用于三峡、锦屏和溪洛渡等数十个超大型水电工程,为确保国内大型水电工程建设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

3.研发高强中热核电专用水泥,满足我国核电工程建设需要

作为负责人之一,完成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强中热核电专用水泥的制备及核电工程混凝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研发工作。课题通过熟料矿相优化匹配、微量组分掺杂技术及熟料烧成系统关键工艺参数的调控,研发了具有较低水化热、高强度和低收缩等特性的核电工程用硅酸盐水泥,实现在5000t/d大型新型干法窑系统稳定制备。在总结和凝练研发成果的基础上,联合国内核电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以及水泥企业共同制定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GB/T 31545《核电工程用硅酸盐水泥》标准,为规范企业生产、质量检验及工程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满足我国核能资源开发之急需。

该成果已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形式授权多个水泥企业生产,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并在阳江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等多个核电工程中成功应用。

4.推动特种水泥成果产业化,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作为我国特种水泥领域带头人,一直致力于特种水泥的研发及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已将负责研发的水工大坝水泥、油井水泥、道路水泥、核电水泥等20余个特种水泥技术成果在国内数十家企业实现产业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特种水泥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电、高铁、道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提速,组织研发团队,积极投身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主持完成了锦屏、官地、溪洛渡、金安桥等水电工程以及京沪高速、准兴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用水泥质量技术服务工作,为确保了这些国家重点工程用水泥的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该同志长期工作在科技一线,热爱祖国,政治坚定,廉洁奉公,敬业爱岗,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在从事的工作中取得多项重要科技成果,业绩突出,特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