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壮,男,42岁,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棒材厂第二轧钢车间轧钢班班长、技能专家。在20多年的轧钢职业生涯中,他怀揣着“让自己轧制的优质棒材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初心和梦想,从一名技校毕业的普通轧钢工一步步成长为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大工匠,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项项耀眼的荣誉和光环,记录了李仁壮不平凡的成长之路,也是李仁壮逐梦工匠的最好诠释。
一、在学习实践中淬炼成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学上进,是李仁壮的特质。1997年,李仁壮技校毕业,带着对父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工人也一样有出息”的承诺,成为了一名轧钢工。为了补齐专业知识短板,他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从中级工一路考到高级技师,还考取了“一专多能”钳工、电工、电气焊等资格证书。多年来,学习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他反复翻课本、找答案,不息到深夜。他在这个学习实践、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慢慢养成了“班上关键点记录,班下分析整理”的习惯,20多年光学习笔记就写了足足一米多高。
在公司网上练兵学习平台,他每年都在轧钢工和线棒轧钢工中名列前茅,并多次获得公司技术能手、技术状元等称号。2016年,李仁壮参加第八届“鞍钢杯”全国钢铁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一直从事棒线生产的他,在高线赛场,面对博士、硕士等强手如林的挑战,在前两场比赛发挥不利的情况下,自制模拟压下指针,连夜几千次反复练习,最终实现了一举逆转,取得了第十名的成绩,被授予“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二、在敬业实干中历练提升
刚参加工作时,李仁壮就立下誓言:干就干出个样来,要成为轧钢专业的“大拿”。在日常工作中,他立足岗位,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岗位练兵”计划。为了历练自己,他狠练换辊、换槽、换导卫等操作要点,钻研无槽轧制、切分轧制等新工艺、新方法。经过成千上万次练习应用,他练就了辊缝调整“一眼准”、线差调整“一支稳”等绝技绝活,轧制效率提高30%以上,他逐渐成为职工眼中的“李大拿”。
他一直坚守专心、专注、专一、专业的“四专”工作信条,扎扎实实干好轧钢,正是这份执着使他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近两年,在他的带领下,班组连续11次实现了“万吨无轧废”,四次打破班产纪录,综合成材率提高0.2个百分点,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效益400万元以上。班组荣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冶金行业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山东省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三、在克难攻关中创新超越
“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是李仁壮的代名词,李仁壮在总结中不断提高,持续创新、自我超越。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岗位点多面广的特点,他总结提炼了“三精操作法”,坚持做到“精心安装、精确调整、精准操作”。他总结编写的《平立交替轧机切分轧制操作法》《16规格三切分轧制操作法》,减少了过程轧废,每年为企业增效200余万元。
多年来,像粗轧导卫优化,活套器改进等这样的小改小革及合理化建议,他累加起来有200余项,通过不断钻研,熟练掌握了小规格多线切分工艺、HRB500/500E高强度系列钢筋等生产的关键技术,并在生产、研发热轧带肋钢筋领域获5项国家专利技术。他们生产的螺纹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基础设施、核电站及桥梁隧道等重点工程,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企业发展、行业进步出了积极贡献。
高强度钢筋是螺纹钢家族里的一颗明珠,由于精度要求高,质量标准高,生产难度大,行业内也没有非常成熟的工艺。2016年,车间接到一批高强度钢筋生产任务。他带领团员成员,大胆尝试摸索,经过成百上千次实验,最终确定了最优轧制工艺参数,成功轧制出合格产品,被写入工艺标准。后来他才知道,这颗明珠镶嵌在了长征五号发射架底座上。
四、在援疆建设中担当奉献
2012年,他积极响应山东省政府、山钢集团发出产业援疆号召,毅然报名踏上万里援疆之路,演绎了一段“三年援疆路,一生胡杨情”的最美赞歌。在援疆期间,他经过刻苦学习和实践锻炼,使他从一名高线生产的门外汉,锻炼成了高线生产的行家里手。他先后带领职工解决了一系列试车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成功解决了3#飞剪堆钢、精轧机内留尾等工艺技术难题,使棒线和高线均实现一次热试成功。
五、在传承引领中躬身前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仁壮认识到,只有让更多的“李仁壮”涌现,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他主动向年轻职工传授技艺,所带的徒弟多次在公司级及以上职业技术比武中取得“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称号。徒弟田彪、张忠玄在2019年山东省冶金行业大赛中分别获得轧钢工第三名、第五名的成绩。在他的带动下,班组5人获评高级技师,1人荣获齐鲁首席技师称号,1人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一路成长,一路奉献,一路收获,李仁壮正是凭着对轧钢岗位的无限热爱和执着,在平凡的岗位上,精雕细琢、攻坚克难,为成就工匠梦想,涂写着一笔笔浓墨重彩,铸就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砥砺奋进、无私奉献的绚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