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工匠

陈勇

 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  高级技师  

陈勇是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一名数控调试工。1992年进入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工作,二十八年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终于实现了从“一张白纸”到熟练掌握各类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能手的飞跃,并多次在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名次,去年晋升为高级技师。2010年陈勇荣获2007—2009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荣获上海市国资委系统“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被评为上海工匠。

2004年陈勇被调到数控工段李斌班组工作,也因此得以拜李斌为师。从此,在李斌言传身教下,他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数控操作、编程、调试等培训学习。在李斌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陈勇很快就掌握了包括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在内的操作技能、程序编制和调试技能。现在陈勇操作的都是企业关键设备,担当加工的也大都是关键零件,其中不乏技术要求高、责任重大的军工产品,真正成为了全国优秀班组“李斌班组”的生产技术骨干。

面对前些年我国中高端工程机械等主机行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液压零部件进口、军品配套也受到较大影响的状况,近两年来,作为李斌工作室成员,陈勇全程参与了世界先进的高压斜轴式柱塞泵/马达和国家重点军工产品的技术攻关项目,并在李斌外出公务及后期生病期间,挺身而出,独立完成高压斜轴式柱塞泵/马达和军工“052”“054”“093” “094”等产品关键零件的数控加工调试、试制任务,并带领大家提前完成了数控加工,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完成军工产品的生产任务。2018年11月,企业下达了军工“210装弹马达”必须在年前交货给装备部。由于这个产品很长时间没有生产了,原来的工艺都是普通机床加工,现在全都使用数控机床,必须重新编排工艺。交货时间非常紧,陈勇就主动挑起任务重担,他在车间现场和操作工人一起,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的加工设备,编制新的加工工艺。该产品的主轴是毛坯加工放余量热处理后才精加工,但在实际操作中按原来的工艺是无法保证零件的精度要求,原来的工艺分散,夹毛坯车端面打中心孔,然后翻身还是夹毛坯车总长打中心孔,这样就无法保证零件的同轴度,陈勇通过现场观察和研究,编制了适合加工中心加工的数控工艺,把五道工序合并成两道工序,不但保证了零件加工的精度,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在现场一个多月坚守,军工大部分零件产品工艺都得到了改进,不但使军工产品的质量提升了,在生产效率上也提高了很多,为军工“210装弹马达”顺利交货提供了保障,受到了客户和企业领导的高度赞扬。

这两年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企业的订单迅速增长,生产任务异常的繁重。设备扩充了,员工增加了,陈勇承担起了新进人员的带教任务。新添置的大畏2SP-V55数控机床是合资企业购进的老设备,整个TMG减速机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工装也是由外企人员设计完成,在安装调试后移交给制造部,制造部安排陈勇指导操作工进行零件加工。陈勇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发现此过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机床如果失速急停就可能发生零件飞出的危险。陈勇立即通过对程序和夹具进行分析,把原先不适应企业加工的程序进行了修改,并对夹具的夹紧装置进行了改进,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消除了一项重大安全隐患。

平时陈勇不但教新员工数控机床操作、编程,还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加工工艺,特别在盖管薄壁零件的加工工艺上。铸件球墨铸铁加工难度大,而且壁薄,加工很容易变形,外径与内孔尺寸很难控制,且外径处粗糙度要求Ra0.2um,必须要上磨床;如果上磨床两次装夹又无法保证外径与外圆,所以加工出来的薄壁类零件就很难保证尺寸要求。陈勇根据薄壁类零件的特点,对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又对工装夹具进行了优化设计,原来在普车上分几道工序加工,根本无法保证产品98%以上达到图纸设计要求。现改用数控车削中心加工,使工序集中,一次装夹完成所有关联面尺寸的加工,保证了相关尺寸之间的形位公差。工装夹具的设计也遵循了基准统一的原则,使得薄壁类零件在加工中减少变形量,大大的保证了盖管零件的加工质量。陈勇提出的合并工序加工,减少了辅助工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零件的报废率从千分之六下降到了千分之二点三,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

陈勇作为工作室的核心骨干,全程参与工作室所有新产品项目及工艺攻关项目,具有丰富的液压数控实践经验。2019年2月李斌因病逝世后,工作室便由陈勇挑起重担。李斌攻克了A2F/6.1系列高压轴向柱塞定量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陈勇在定量马达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先进的A6V系列高速高压变量马达国产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攻关和开发。作为工作室新的带头人,陈勇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他正在带领工作室成员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现代化需求,研发新一代变量泵马达以及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更新换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