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工匠

王永晶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高级技师  


王永晶,男,汉族,19832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现任职于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工轧钢设备分公司维修工部主任。

2005年,王永晶毕业于燕山大学自动化专业,和大多数高校学子不同,刚步入社会,他就积极扎根于生产一线,从一名普通的机床调试工人做起。工作中,他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勇于奉献,总是想在前、干在前,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病毒席卷全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王永晶挺身而出、不惧危险,工作在抗疫防疫、复工复产的第一线。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他始终冲锋在前,主动承担起大量的工作。在车间里,他不断地恢复故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并时刻进行车间同事的体温观测和设备设施的消毒防疫,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也确保每一位职工的身体健康。突出的技术水平、务实的工作作风使他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充分认可,成为大家信赖的“设备医生”。他先后获得“先进生产工作者”、“党员标兵”、“太原市技能标兵”、“青年岗位能手”、“晋阳工匠”、“三晋工匠”、“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大工匠”、“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

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始终秉承“工匠精神”。2013年,公司有一批新开发的冷轧设备急需交付用户,但其中最关键的机架部分加工精度要求严格,要求表面与基准面垂直度平均达到0.012mm/m,而当时国家标准数控机床各轴之间的垂直度只要满足0.03mm/m就是合格,也就是说,即使是新安装的数控机床也无法满足机架加工精度要求。公司陷入困境后,王永晶临危受命,毫不犹豫接下了这个连机床厂都不敢尝试的机床精度调整任务。结合机床现有状况,他重新调整机床床身的水平、等高、平行度和直线度,并对调整后误差严格控制在国家标准的一半以内,再结合数控系统的补偿功能,进一步提高机床精度,将机床各轴垂直度最终控制在0.01mm/m范围内,满足了机架加工的设备要求,同时也使公司内的数控机床设备精度远超国内同类产品。

“打破常规、积极创新”,这是王永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的工作准则。从最开始的维修工人、维修组长,到现在的维修工部主任,他始终坚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工作的十五年里,他已维修设备故障近三千次,负责过二十余项重点设备的大修及改造工作,修复各类进口伺服放大器、交流伺服电机、液晶手持单元近百余次,为公司节约资金两千万元以上。公司稀有设备——德国希斯的大型数控动梁龙门移动式镗铣床,是国内唯一的一台圆形滑枕镗铣床,因加工范围广,这台设备解决了许多高精尖零部件的加工难题。2017年,这台设备因滑枕内部主轴部件出现问题暂时停机,当时,国内还从未有人对圆滑枕部件进行过拆装维修,而外方提出的维修条件极其苛刻:外派维修人员每人劳务费用是1000欧元/天,维修费用15万欧元以上,维修时间预计三个月,但不确保能完全解决故障。没有先例,就需要创新解决,王永晶决定接受挑战。在没有圆滑枕装配原理图的情况下,他仔细研究设备,逐步摸索,制定出合理的维修方案,采用新工艺对滑枕内部进行拆卸,又使用新型特种工装对滑枕进行定位,保证了滑枕安装精度,直至恢复机床正常。整个维修过程仅持续了40天,创国内先例,改善了大型进口设备维修保养完全依靠国外资源的现状,也为圆滑枕拆装维修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绝技绝招解难题,技术攻关显成效。围绕数控机床维修的关键问题,一是对各类故障的诊断和判断,二是调整机床的几何精度和定位精度。王永晶通过日常装调维修工作的积累,掌握了大量的故障诊断和精度调整经验。他通过观察操作面板反馈伺服信息的差异,判断各类进给轴和主轴传动减速机构存在的隐患和故障点;通过调整滑座压板和镶条配合间隙,减小传动机构反向间隙,控制静压浮起量,适当优化数控机床各类参数,改善机床动态性能,解决了各类数控机床运行爬行问题。他撰写了技术论文《840D系统参考点调整方法》、《数控机床螺距补偿文件修正》成为公司设备维修的指导性材料,而完成的“数控系统悬垂补偿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大型机床导轨护罩的改进修复”、“设备电柜制冷系统改造”等技术创新成果,帮助公司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设备使用效率。

学无止境,追求卓越。随着维修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找王永晶帮忙诊断设备故障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多次义务帮助解决合作单位数控机床的疑难故障,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了自身维修技艺。2018年,王永晶参加了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太原市和山西省比赛的双料第一,并在全国的比赛中取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强化自身技能的同时,王永晶还积极热心带徒,传授技艺。他所带的3名徒弟中,已有1人晋升为高级技师,2人晋升为技师,其中徒弟霍晓东两次获得省市技能比赛优秀奖。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将所学知识和各类维修经验传授于50多名企业技能人才,全面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让更多技能人才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经济改革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