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焊花铸匠心
申报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武钢集团郭忠涛同志事迹材料
郭忠涛同志系武钢绿色城市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焊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29年来,一直在焊接专业岗位上,用青春和奉献成就匠心独运,5次参与国家实用型新型专利,参与30多项国内外工业厂房项目、120多台套压力容器与非标设备产品制作。他用过的焊丝首尾相接长度超过祖国版图上最南端和最北端的直线里程。曾荣获“武钢技术状元”、“武汉市技术能手”、“武汉大城工匠”、“湖北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技术能手”、“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从业以来,他始终致力于焊接技艺的持续提升,积极参加各种技术比武。在职业生涯的实践中,郭忠涛先后参与武钢三炼钢钢结构制作、武钢自备电厂建设、武钢一炼钢平改转技术改造工程、硅钢厂环形加热炉及保护罩制作、炼铁厂高炉炉壳焊接、炼钢厂烟罩制作、转炉炉体焊接、钢水罐及铁水罐焊接等武钢重大技改项目。他用执着实践精神,做到“不仅要出合格品,更要焊出精品”。
1993年在参与武钢三炼钢建设,他首次采用将CO2气体保护焊焊接用于实际生产,武钢三炼钢单根150余吨的实腹柱、箱型梁得以顺利制作。1996年在高炉炉壳“风口”焊接过程中,高炉炉壳的“风口”是铸钢件,焊接前必须预热到200℃以上,工作服被汗水浸湿可以拧出水来,他完成高炉炉壳所有“风口”的焊接任务,焊缝超声波检验一次全部合格。
1997年武钢5.4万煤气柜大修,需要在不影响煤气供应的情况下更换壁板,对因腐蚀造成壁板泄露的孔洞进行带压焊补堵漏,他第一个拿起焊枪进行焊补作业。他参与武钢新钢种研发,完成焊接性实验,200mm超厚钢板的焊接,他采用刚性固定张力梁,正面平焊、反面仰焊、同步焊接,控制了变形。看到鳞光闪现的整齐焊缝宛如艺术品一般,高傲严苛的美国监理们当场竖起大拇指,连声说道“Perfect!”。
他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特长,积极投身技术攻关和急难险重任务。被同事喻为“消防队员”—公司哪个班组焊接生产紧张了,哪个现场就有他增援的身影。2015年,公司制作十堰会展中心主体钢结构,他连续在厂里上了近一个月的夜班,焊接近千余条电渣焊缝,也因此错过了送孩子报名上学有纪念意义的时刻;2016年公司接到广西客户来函,超期服役的压力油罐检修时发现焊接部位有裂纹,非常担心会有安全隐患,请求公司派员指导处理。他提出的处理方案被公司采纳,并亲赴现场处理,全程参与打磨、检测、预热、焊接、热处理、验收等每一个环节,用优质产品让业主真正放心、满意,用精湛技艺提升公司形象;2017年,在鄂州花湖安得工地,他一个人处理上百片梁的焊接和安装;在长江存储器安装现场,他时刻待命,发现问题即刻解决,24小时不间断工作,只能利用安装队换班、吃饭的时间穿插休息,保证了工地安装需要,得到甲方通报表扬;在江夏区金港产业园,连续工作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经常连班到深夜。在10余米的高空焊接,在巴掌宽的钢梁上行走,对不经常上高空作业的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从第一天上高空的心惊胆战到后来如履平地,只有他自己知道都经历了些什么。近30年的焊接生涯,他始终一如既往地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攻坚克难,敢打必胜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面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赢得客户,打开市场,创造效益,是郭忠涛作为一名当代技术工人,与企业同心同向的目标信念。
在金结公司传统“拳头”产品——冶金非标设备的制作中,郭忠涛多年如一日,深入研究特种钢材的焊接工艺,不断创新和实施新技术,顺利实现了武钢炼钢厂烟罩、硅钢保护罩、炼铁厂氧枪等非标设备国产化制造焊接工艺,不仅产品质量过硬,制造成本只有进口设备成本的50%,从此,改变武钢相关备件依靠进口的历史。
武钢为上海沪通长江大桥生产Q500qE钢时,焊接性能试验是一道重要关卡。郭忠涛作为焊接高级技能人才,入选武钢技术团队参与该钢种焊接性试验,他充分发挥个人专业优势,助力焊接试板通过相关船级社认可,此钢材为第六代桥梁钢,正式使用沪通长江大桥上,标志着我国中国桥梁建设用材料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助力公司转型发展。2018年以来,他深度参与公司产品转型科技攻关,充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对现有设备改造,创新操作工艺,提出并推广闷罐先进操作法,极大提高了焊接效率和焊接质量,减少工艺环节和劳动强度。优化后的焊接工艺操作简单、易掌握,焊缝一次检验合格率达99.9%以上,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工效2-3倍,具有同类大直径罐体环缝焊接的推广应用价值。
2020年7月10日